随着智能手环、手表,谷歌眼镜等产品的大量涌现,相信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将成为主流,而至今为止,我们的交互方式人停留在触控操控,语音也只是停留在输入法中。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交互。
而目前为止,呼声最高的便是体感操控了,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体感操作通常都是摄像头识别用户动作来实现的,因受到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实用。
MYO腕带则独辟蹊径,通过检测用户运动时胳膊上肌肉产生的生物电变化,配合手臂的物理动作监控来做人机交互,看似高达上,但实际体验如何,一起看看。
作为一款地地道道的外来品,MYO的包装确实让笔者眼前一亮,塑料与硬纸的组合造就了透明与非透明的视觉冲击。
从包装盒的透明部分能清楚的看到MYO腕带,黑白相间的外观,银白色的金属电极。
而非透明部分则集成了腕带的大部分产品信息:品牌LOGO、产品介绍以及生产地,稍稍遗憾的是,MYO作为一家加拿大公司,所有的文字符号都采用的是英文,并没有针对国家进行本土化,对于英语小白来说,信息获取上较吃力。
拿开所有配件,在包装盒的内部也很精致,布满内壁的签名和感谢语,不得不说,国外公司很注重细节。
作为一款“黑科技”产品,MYO腕带的配件却出奇的少,一条数据线,一个USB蓝牙接收器和一袋夹套,仅此而已。
尽管MYO名义上是一款腕带,但初次见面很难让人联想到“腕带”二字,大而厚的外观加上规则排布的金属电极,活生生的是一个未知用途的“科技”产品。
腕带由8个小方块组成,方块之间通过硅胶链连接在一起,尽管每个方块大小不一,厚度不一,但是每个方块中的金属电极完全一样,24颗电极就是腕带捕捉到用户手臂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的关键所在。
腕带中绝大部分交互集中在其中最大的一个方块中,两颗淡蓝色的呼吸灯(充电状态下,条状呼吸灯呈橘黄色),震动马达以及充电接口。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腕带机身厚重,为了保证电极与皮肤良好接触,腕带在手臂上的束缚力较大,长时间佩戴会在手臂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MYO腕带里装置了电极,感应器可以捕捉到用户手臂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从而判断佩戴者的意图,再将电脑处理的结果通过蓝牙发送至受控设备,从而完成一系列的指令。
Thalmic Labs对MYO腕带的前景十分看好,自身围绕腕带不下了一个大的局,这点从MYO支持的操作系统中可以看到。Windows、Mac、iOS、Android,阵容庞大,而笔者接下来就会从Windows和iOS两个系统体验。
对于一个初接触用户来说,想在 Windows 轻松愉快的体验手势操控带来的便捷与乐趣,那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使用之前,准备工作较多,安装客户端是必须的,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软件做的非常精致,引导操作都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的,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的接受这个“黑科技”,但好用的软件并不代表腕带好用,笔者和同事努力了一个中午也没能完整完成动作录入,难道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构造与外国人不一样吗?这样的解释太过胡扯,请原谅笔者。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技术问题。
MYO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总共添加了5种手势,用户可通过软件自定义每个手势的功能,可设置为鼠标的左右击以及键盘中的任意按键,尽管MYO腕带中集成了三轴加速感应器、三轴陀螺仪,但无法控制鼠标移动。
Thalmic Labs的构想远不止如此,从官网商城中可以看到各种的软件驱动,但笔者下载了几款之后皆是无功而返或者体验太差,在此也就不赘述了,希望Thalmic Labs能尽快优化对手势的识别精准性。
在App Store中,MYO支持的应用并不多,笔者选择的便是前段时间较火的“2048”这款小游戏。
相比Windows体验,iOS的体验非常简单,蓝牙打开的状态下,手动搜索连接MYO腕带即可。
成功连接后,即可通过手掌的左右摆动、伸展和拳头来控制游戏。
愿景总是美好的,实际体验5min之后,笔者毅然决然的取下了腕带,还是老老实实的触控操作吧。
MYO腕带在手势触控领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放弃了传统的摄像头识别,很好的避免了场地限制因素带来的困惑,不能否认,生物电下的操控确实非常便捷,这种改变很可能是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但目前为止,MYO腕带的实际体验让我们知道,MYO腕带还很年轻,技术层面也不够成熟,这需要时间去积累。而对于一个极客来说,MYO腕带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可以入手,但不建议普通玩家购买,149美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优点
开辟手势操控新思路
支持四种操作系统
外观时尚,科技感强烈
不足
技术不成熟,体验差
腕带厚重,无法长时间佩戴
全英文介绍,没有针对国家进行本土化
搞机评分:★★(2星)
1星=回炉再造 ;2星=勉强能用 ;3星=中规中矩 ;4星=超出预期 ;5星=强烈推荐